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白重恩: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关键是市场机制建立 | 清华经管说

    在新华网产业协作交流平台《双碳来了》首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联席主席、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重恩,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展开对话,聚焦“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路径。白重恩表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关键是市场机制建立。白重恩表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未来有比较大的潜力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会增长。同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这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更大挑战。此外,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在碳达峰后30年内完成碳中和的任务,这也意味着时间上的压力。

    2022-05-18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胡祖才表示,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2022-05-16
  •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强调“双碳”工作要先立后破、安全降碳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 王林)“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今 天上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强调。 胡祖才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 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接下来的“双碳”工作中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胡祖才介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

    2022-05-13
  • “双碳”目标体现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机遇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和大势所趋。“双碳”目标是我国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形成大考验的背景下,提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我约束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并将使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转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双碳”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机遇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态结构、区域结构的根本性优化变革,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确实任重道远。“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2022-05-11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探索“用炭不排碳”的煤炭利用新途径

    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发展道路,应从以煤为主的国情出发,寻求“用炭不排碳”的化石能源利用新途径。在重视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同时,在蓄能、智慧化调节方面“补短板”,形成源-网-储-用一体化体系。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强化能源保供,通过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方式,2022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一方面要保证能源供给安全,另一方面要推进绿色能源转型,在“双碳”背景下,尤其是在国际局势紧张和国内疫情防控双重影响下,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动态平衡能源供需,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

    2022-05-09
  • 深入贯彻国家发改委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 “氢车”能否“熟路”

    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氢能源迎来国家背书的强力BUFF。过去几十年,人们围绕氢能到底能否作为终极可持续能源争议不断,国家的这剂强心针,无疑给国内能源行业带了一股“春风”。氢风要飞入寻常百姓中了?氢能源的落地应用距离成熟还有多远?我们都知道,氢主要以化合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也是宇宙中分布最广的物质。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特定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关于二次能源的分类,我们在此无需多说,大家几乎都知道的是,氢能源的排放物为水,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能源解决方案。早在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氢经济”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开展了氢经济的可行性研究。而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介入氢能研究,当时主要聚焦的是航天领域,例如火箭燃料。后续的几十年间,为进一步开发氢能,推动氢能利用的发展,氢能技术也被列入《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领域)》。这种看起来干净又卫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似乎从一诞生就自带光环。

    2022-05-06
  • 国家能源局召开二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一季度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以及煤层气开发情况

    出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强能源转型政策保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新能源消纳。出台《“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引导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目前累计装机已超过400万千瓦。出台《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瓶颈,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3个月全国新增充电基础设施49.2万台,是去年同期的4.6倍左右。今年能源重点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10.3%。首批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带动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202.6%、13.3%。抽水蓄能、核电等投资持续向好,计划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31%、20.5%。油气储运设施计划投资额同比增长51.5%。电网主网架计划投资额与去年基本持平。

    2022-05-05
  • 国务院: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国务院提出意见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行占比,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家装,鼓励消费者更换或新购绿色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等家居产品。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汽车、家电、家具、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适当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开展促进绿色消费试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

    2022-04-29
  • 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工业领域是我国节能降碳的主战场,也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已成共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必将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创新动力和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低碳发展有好多事情可以去做,好多领域可以去开拓。”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稳妥有序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将统筹考虑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科学细化目标任务,稳妥有序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肖亚庆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步伐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增长势头强势,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约1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约40%,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水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制造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落实“双碳”目标要求相比,仍面临许多挑战。

    202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