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锁定“双碳”目标,蓝色海岸披“绿”生金
在消耗侧方面,聚力设备设施电动化、清洁化替代,自2021年起,灵活运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启动实施换电站倍增计划并建成投用沿海港口首座换电站,2024年一季度换电站换电量突破1500万度,预计2024年底港区换电站达到18座,换电新能源车辆近800辆;推广应用氢能集卡50辆、氢动力轨道吊10台;引进电动化装载机、洒水车、堆高机等车辆设备近300台,港口清洁用能占比由成立时的49.5%提高到62%,为绿色港口建设注入新动能。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在消耗侧方面,聚力设备设施电动化、清洁化替代,自2021年起,灵活运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启动实施换电站倍增计划并建成投用沿海港口首座换电站,2024年一季度换电站换电量突破1500万度,预计2024年底港区换电站达到18座,换电新能源车辆近800辆;推广应用氢能集卡50辆、氢动力轨道吊10台;引进电动化装载机、洒水车、堆高机等车辆设备近300台,港口清洁用能占比由成立时的49.5%提高到62%,为绿色港口建设注入新动能。
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全球电动汽车产品相关标准协同与互认;将新能源汽车关键原材料资源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储备管理,加强储备、海外并购、联合开矿等供应安全保障措施;鼓励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卡脖子”技术,积极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各国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协作和高效协同,促进资源要素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效运行;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积极进行海外布局,大力推进海外汽车产业园区建设。
dnv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瑞民(remi eriksen)表示:“强烈的政策聚焦和技术创新正在将中国转变为绿色能源强国。中国的能源转型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可再生能源、储能和传输技术方面努力脱碳和发展清洁技术。中国有潜力继续加快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在2050年之前更接近净零排放。”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减少对高碳产业的依赖,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在交通运输领域中,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承载着连接城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铁路绿色发展不仅关乎生态平衡,更是对人类未来生活质量的投资。当下,铁路行业也面临着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
中国是全球气候环境的密切关注者,也是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向全世界对碳排放做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
论坛上,中小企业双碳服务体系正式启动,该服务体系包括:碳关税服务、碳足迹服务、碳信用服务、ESG服务、碳资产服务等相关内容,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政策、优化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减少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部湾的风点亮了国际展会的灯,新能源车用上新能源电,风光储充微电网促降碳……在八桂大地上,“零碳东盟”“零碳综合能源站”“零碳供电所”等近零碳示范区加快建设,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4月18日,由广东省林业局、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绿美广东交流会暨第三届广东“双碳”达标先锋研讨活动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相关职能部门、高校专家学者、行业头部企业代表等共赴现场,围绕如何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问题建言献策,一同将“绿美”绣入广东高质量发展蓝图。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华民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加快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抢占新一轮能源战略制高点,是现代高校尤其是能源动力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和历史使命,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