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产业领域
  • 全球首条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生产线在新乡高新区投产测试

    位于河南新乡高新区氢能产业园的氢储(新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条镁基固态储氢装置生产线建成投产测试。该企业2021年12月入驻新乡高新区氢能产业园,计划建设6条镁基固态储氢设备、储氢装置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年产镁基固态储氢设备约720套,预计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总额约9000万元。氢能源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提出,氢能是构建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方向,到2050年,氢能在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将得到普及应用。氢能的实际应用包括氢制备、氢存储与运输、氢能量转化等,而高效、安全的氢气储运技术,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2022-04-15
  • 加氢站的这颗国产“心脏” 成本低又动力足

    在确定产品参数的时候,研发团队决定挑战高难度目标——研究90兆帕、1000公斤的加氢站用压缩机,而在当时加氢站使用较多的是45兆帕、500公斤的压缩机。参数翻一倍,难度却成几倍增加。这意味着团队要克服高压力、大排量等困难。“别看这款加氢站用压缩机体积不大,只有传统加氢站用压缩机的一半,但它的排量却翻了一番,具有单级压缩比低、排放温度低、压缩效率高等特点,目前已在全国近20个城市广泛投入使用。”近日,青岛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普锐斯)董事长尹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部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中,《加氢站用加压加注关键设备(共性关键技术类)》中提到对氢气压缩机的参数要求:87.5兆帕(Mpa)的排气压力,200公斤/天的排量,而他们自主研发的加氢站用压缩机产品排气压力为90Mpa,排量为1000公斤/天。

    2022-04-13
  • 国家电投氢腾大巴代表氢能源车辆首次驶入人民大会堂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国家电投氢腾大巴荣耀再出发为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运动健儿护航,作为氢能源车辆的代表首次驶入人民大会堂。7年磨一剑,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言必信、行必果,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如期顺利举办,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是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氢动力科技时刻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时刻谨记“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时刻践行“绿色办奥”的理念。奋斗铸就辉煌,赛时氢动力科技累计发送7205车次 、接驳160697人次,累积里程888599公里,累计减排二氧化碳700余吨,闪耀冬奥

    2022-04-11
  • 氢燃料电池“心脏”膜电极产能扩大5~10倍

    今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紧接着,武汉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链年营业收入拟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同一时间,位于中国车谷的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以963万元的价格成功摘得武汉经开区18336平方米挂牌地块,拟投资2亿元自建厂房,将膜电极的产能扩大5~10倍,有望成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基地。

    2022-04-08
  • 全球首创!柔性输氢管道系统有望推动氢气管道运输快速发展

    应用成本高是制约目前氢能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主要因素,如何降低储运成本,已经成为氢气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而管道输氢是一个最受关注的方案。由于长距离气体管道一般采用的钢铁材料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氢脆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降低管道输氢的成本与安全风险一直是全球讨论的产业热点问题。其中,一家提供柔性管道输氢方案的荷兰企业引起了氢云链的注意。该企业提供了一种柔性输氢管道方案,目标是尝试解决传统输氢管道建设成本高、存在氢损伤风险等问题。 记者认为,该企业的柔性输氢管道方案尽管尚未进行大规模的验证,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未知,但该方案的思路与储氢罐从金属内胆-塑料内胆-无内胆的发展方向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一定学习与借鉴的意义,供大家参考。

    2022-04-06
  • "氢"车熟路的长三角 如何抢占先机?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氢能源第一次成为了国家战略,并且也有了完整的规划和时间表。这份规划包含了多项高含金量的内容,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规划》明确,到2025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有大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每年10-20万吨,每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到2035年,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2022-04-01
  • 锋源氢能成都第二批公交交付,首批公交零故障运行4个月

    近日,锋源氢能成都第二批公交顺利交付运营单位,首批公交零故障运行4个月单车里程超过2万km。 两批氢能公交成功交付并良好运行,为锋源氢能产品服务于即将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03-30
  • 我国首次完成高炉喷吹纯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

    近日,上海大学与河北省昌黎县兴国精密机件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了我国首次以纯氢为喷吹气源的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试验中系统运行正常,相关数据达到预期标准,实现了“降低焦比1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以上和铁产量增加13%以上”的目标,获得了钢铁生产中大规模安全使用氢气的宝贵经验。

    2022-03-30
  • 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为避免氢能行业出现一哄而上、低质竞争,如何在规划之初设定好准入门槛,让氢能产业实现更好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23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最新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稳慎应用、示范先行”作为基本原则,并在创新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应用示范等主要任务中予以体现。

    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