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资讯要闻
  •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对高质量发展底层逻辑进行深邃思考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去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07-17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文章强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2024-07-15
  • 习近平:中方珍视中孟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深厚友谊

    习近平指出,中方珍视中孟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深厚友谊。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孟建交50周年。我愿同总理女士一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擘画和发展中孟关系,增进政治互信,传承传统友谊,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各领域合作,建立和推进中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南亚地区和“全球南方”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2024-07-11
  • 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述评之二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024-07-09
  •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的讲话

    很高兴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阿斯塔纳。感谢托卡耶夫总统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一年来,哈萨克斯坦轮值主席国工作卓有成效,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发展。

    2024-07-04
  • 习近平开启中亚之行 从三个维度读懂这个“时代答案”

    习主席这次中亚之行,是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建立以来习主席首次访问中亚国家,是中国面向中亚国家和亚欧大陆开展的又一次重大外交活动。

    2024-07-03
  • 走在时代前列 领航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2024-07-01
  • 蜀道装备湖北孝感加氢站项目圆满完工并顺利实施首次充装

    该加氢站项目是孝感市首个加氢站,于2023年11月底立项,共分南、北两站建设,由深冷科技公司全面负责技术设计、供货、施工和调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加快项目落地投产,深冷科技公司高度重视,专门组建经验丰富的执行团队,坚持破梗阻抓作风、优服务促落实,铆足干劲、加压奋进,从设计、施工、调试到顺利完成首次充装,仅用时7个月。该加氢站为一级加油加氢合建站,加注压力35MPa,日供氢500kg,能满足市场各种车型充装需要,大卡车只用5~10分钟即可充装完成,行驶里程可达400km。

    2024-06-27
  • 事关风光、锂电等新能源 国务院总理李强再强调!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

    李强指出,中国新产业的快速兴起,顺应了全球科技革命、绿色发展的大势。特别是我们致力于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积极发展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中国的水电、风电、光伏、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等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中国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首先保障了国内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国际市场供给,缓解了世界通胀压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