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杨玉峰:我国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 ——基于全球发展格局的基本判断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势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件大事同步行进的必然结果。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明确提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有关全球能源转型,世界能源转型委员会做出了详细的解析和定义,主要包括5个方面:丰富的清洁能源、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高质量和高能效的建筑、灵活的零碳出行方式及零排放循环商品。2020年,习总书记宣布了“双碳”目标。我国在气候变化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一个是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前,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另一个是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峰会前,我国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这一文件进一步强化了达峰时间、CO2排放强度、森林蓄积量,并增加了碳中和目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等指标。从历史长河看,无论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承诺、行动及每年参与联合国气候峰会的过程都体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国家。

    2022-06-28
  • 国资报告 | “双碳”之约:中央企业走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国资委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中央企业在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今年“全国低碳日”之际,《国资报告》杂志推出特别策划《“双碳”之约》,介绍中央企业如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自觉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拥抱未来,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共建美丽家园。

    2022-06-28
  • 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双碳“1+N”政策体系再添新成员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进展。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下降50.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新近又有大动作。近日,两份重要文件先后印发。一份是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另一份是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持续推动相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2-06-24
  • 专家解读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部署要求,近日,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重要文件之一,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系统谋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机制,为2030年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动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较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4.8%,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较2015年升高18.9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8.5个百分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不断增多。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2-06-22
  • “双碳”目标要求下的标准体系建设 节能碳排放管理标准

    标准化工作作为政策落地实施和服务市场化机制的重要抓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标准是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基础工具,是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的约束手段,是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国际通行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全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和碳市场标准等部分,全面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各类标准的协调配合。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经济领域和公众在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可能导致资源的使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为此,人们正在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面上制定措施并采取行动,以限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2022-06-20
  • 年投资超3万亿元,多省抢跑低碳赛道 “双碳”已成地方经济抢占发展先机的新赛道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双碳’工作意见”正式公布。在这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纲领性文件中,对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能源利用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及蓄积量等提出具体目标,并给出具体的工作方向。指出,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至此,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框架体系构建完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北大-青藤未来产业学堂(二期)”开学典礼上表示,按照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1年发布的年度报告,全球实现碳中和需要总投资至少131万亿美元。其中,我国目前的碳排放规模大约占全球的30%,那么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255万亿元,相当于每年要投资大约GDP的3%,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2022-06-17
  • 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6月13日至19日是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近年来,我国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我国正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今年“全国低碳日”主题为“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正在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我国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一大片蓝色光伏板“吸光吐电”,蔚为壮观。大唐湖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天合光能联手打造的这个农光互补项目,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000多万千瓦时,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光伏发电+生态农业”盘活了光照和土地资源,“上面发电、下面种植”的模式实现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项目盈利的多赢。

    2022-06-15
  • 许海东:坚持“双碳”发展利好新能源物流车,氢能源是未来终极方向

    在“双碳”战略推动和汽车产业变革的双重刺激之下,新能源物流车正成为城配运输市场的“生力军”,并逐渐应用于矿山、港口等特定区域以及部分长途运输场景。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一系列稳经济措施出台,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再次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由此,新能源物流车是否将迎来新的发展?未来有哪些机会与挑战?为此,搜狐商用车特地邀请业内专家和商用车企业进行了采访讨论。此篇为搜狐商用车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的专访。许海东认为,当前新能源物流车在全面发展,但用于长途重载的新能源物流车还存在一定问题,未来采用氢能源可能是终极解决方案。同时,他表示,坚持“双碳”发展,不断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利好新能源物流车的发展。

    2022-06-13
  • 国务院21条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方案提出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一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二是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着力提高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

    2022-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