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产业领域

“双碳”热浪翻涌,碳市场和固碳技术发展提速,国际氢能中心HIEC落地北京海淀

发布时间:2021-12-06作者:科谷摘编

       随着“双碳”热浪翻涌,碳市场和固碳技术发展提速,中关村科学城正聚集一批在环保领域“大展身手”的科技创新企业。

在2021年海淀区推进“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国际氢能中心HIEC正式落地海淀,助力海淀打破氢行业壁垒,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愿景目标。

氢能产业链布局初步形成

国际氢能中心的运营主体为清华工研院2017年在北京注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北京亿通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心总部设立在海淀,重点建设国际合作中心、应用研究中心、总部研发中心和产业聚集区,与全球氢能科研、企业和政府开展资源广泛协同,开展氢能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产业化、应用场景示范。

据记者了解,清华工研院已经初步形成了氢能产业链布局,包括中国氢能第一股亿华通,化工副产制氢的滨化股份,可再生能源制氢及运营的海铂尔,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的上海神力,氢能交通运营的水木通达等。目前,清华工研院正在围绕智能风机技术、能源互联网微网技术、风机叶片和塔筒材料技术、电催化催化剂技术、ALK、SOEC等电解水制氢技术、纯氢直还原铁技术、氢电催化合成绿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发布局,其中清华大学胡浩然博士牵头攻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SOCE),已落地北京思伟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国工发组织能源司长TareqEmtairah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国际氢能中心,促进氢能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联合国工发组织将通过多边合作支持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推动国际氢能中心成为政府、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重要国际平台。

清华工研院院长金勤献说道:“国际氢能中心将依托联合国工发组织的全球合作网络,形成氢能技术研发高地,构建氢能产业示范,打造氢能产业合作生态,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氢能机构,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氢能发展贡献力量。”

实现“双碳”目标的“海淀力量”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11月举办的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主旨报告中表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已逐步成熟,在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上,将投入2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2025年后,氢燃料电池汽车总量将有望达到5-10万辆。欧阳明高指出,未来绿氢用量将会出现大幅度增长,有巨大发展前景,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各方协同蓄力,共同推动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解决氢能利用的相关问题,推动绿氢全链条发展,才能真正助力中国的“双碳”目标。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氢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际氢能中心能不断链接全球各国的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将成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一支“海淀力量”。

海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淀区将加强对国际氢能中心的支持,依托联合国工发组织、海淀创新资源以及国内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融合的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突破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的核心瓶颈,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和储能发电等各环节的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吸引国内氢能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海淀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氢能领域国际通用标准的制定,将海淀构建成为全球氢能技术创新的高地。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