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发改委介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专题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03-26作者:科谷摘编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发布会,介绍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出席,介绍我委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有关情况并就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情况介绍

  王翔: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源。

  当前,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布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于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源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飞扬”火炬采用清洁低碳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用能。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需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编制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下面,我简要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并从三方面阐述氢能产业的发展定位。

  (一)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与电能类似,是常见的二次能源,需要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获得;不同之处在于,氢能的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逐渐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二)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属性和跨界应用潜力,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等领域,例如燃料电池车辆、氢能冶金等;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质替代能源。通过广泛推广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将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技术密集、覆盖面广、带动效益强。通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强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能够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氢能产业规模预计持续增长,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明确氢能产业发展总体要求

  《规划》明确要求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的基本原则,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氢能产业链长、技术难度大,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氢安全科学机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规划》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解决氢从哪里来的问题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新增碳排放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提。我国工业副产氢工艺成熟、成本较低,近期仍将是主要氢源。但从长远发展看,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可持续,随着成本下降,将成为重要氢源。为此,《规划》明确,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三是坚持安全为先。氢是无色无味气体且极易燃烧,一旦泄漏,可能在周边人员尚未察觉之时发生爆燃、爆炸。因此,必须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四是坚持稳慎有序。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发展步伐不宜过快,须立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经济性和市场空间等因素,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三、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规划》还展望了2030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具体任务

  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各关键环节,以及氢安全和公共服务等,《规划》提出了4方面任务。

  一是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二是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统筹规划加氢网络,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三是稳步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商业化发展路径。

  四是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氢能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性电价等政策;建立完善氢能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多元应用等领域标准;加强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监管。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氢能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为推动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一是做好统筹协调。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二是打造“1+N”政策体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形成“1+N”政策体系,推动各项规划任务贯彻落实。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展氢能安全生产宣传,加强氢能科学知识普及,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四是强化落地见效。优化财政金融支持,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并逐步推广。切实抓好督导评估,确保氢能产业阶段性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