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发布时间:2022-10-31作者:科谷摘编

二十大报告为“先立后破”加了保险杠
       有了积极的态度,又该如何推进“双碳”行动?答案是稳妥。
       煤电是保障我国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的主力能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信息, 2021年我国发电量81121.8亿千瓦时,其中以煤炭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量57702.7亿千瓦时,占比71.13%。
       然而,煤炭也是单位热值排碳量最高的能源,我国仅煤电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就超过欧洲所有国家排放的总和。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有的地方也效仿煤电厂已接近使用期限的德国、瑞典等国家,提出要在“十四五”末关闭所有的煤电厂,但对于如何确保关停煤电厂之后的能源安全却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方案。
       这是典型的违背“先立后破”原则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事实上,我国已经尝过“先破后立”的苦头。如,2017年冬季,在天然气接入尚未有效保障前,北方一些农户的取暖煤炉被拆除,导致他们度过了一个非常难熬的冬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先立后破”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各种不确定性,为极端气候带来的小概率事件留足安全余地。
       2021年2月,美国得州发生大面积停电导致死人的事故,主要原因就是极端寒冷导致许多风力发电机被冻住。今年夏季,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发生世纪罕见的极端干旱少雨,水电出力大幅下降。
       如果按照常规预测模型配置各种能源或电力比例,就极有可能发生看似遵循了“先立后破”,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立起来的情形。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各种靠天吃饭的能源,都需要提前做好更极端情况下的预案。
       此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是为“先立后破”加了一道保险杠。
▲工作人员为氢能源大巴车加注氢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统筹谋划并非全国所有地区齐步走
        实现碳达峰需要全国一盘棋系统谋划,但绝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齐步走,而是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资源能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2021年人均GDP刚1万美元出头,不管是对标已达峰国家实现碳达峰时的经济水平,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或未共同富裕目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资源禀赋看,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我国人均探明储量也不足世界人均的2/3,石油和天然气则分别不到世界人均的5.4%和7.5%。
        因此,我国“双碳”路径的规划必须服从需要继续发展这个大的基本国情,只不过这种发展应该是逐渐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各省市层面,双碳方案和路径更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科研院所高度聚集,人才济济,需要在双碳行动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其中,北京的电力间接排放占比大,且主要是外调电力,需要逐年提高绿电调入比例,帮助能源输出省份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上海第二产业发达,需要在工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周边地区快速脱碳。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28%,GDP约占全国的35%。近年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其能源消费及碳排放还呈持续上升态势。
       特别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偏重,火力发电装机全国第一,碳排放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约为广东的2倍,未来减排潜力和压力巨大。经济大省应在双碳战略中率先行动,作出表率。
        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主要能源输出大省,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进双碳行动必须全国统筹考虑,找到适合路径,出台有力政策,切实支持好          能源输出大省的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四川、重庆、湖北、青海、海南等资源能源或生态禀赋优越的省份,需抢抓“双碳”战略引发的产业重构机遇,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在实现经济快速追赶的同时,为全国“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江西、贵州、安徽、河南等经济快速增长省份应以“双碳”目标为约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
来源:新京报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