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万亿“双碳”市场,能源业的机遇和挑战|ESG观察

发布时间:2023-02-17作者:科谷摘编

 

        双碳与ESG,是所有企业在未来都⽆法忽略的命题,也是它们共同面临的机遇。

       我国提出,要力争⼆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围绕“双碳”,我国已经确定了“1+N”政策体系,这一愿景也推动了我国能源向绿色低碳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企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这背后,创新的能源科技也已经开始发力。

       基于此,市界研究院邀请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能源研究室主任刘强,以及能链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共同讨论能源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在刘强看来,“双碳”带来的投资规模未来或达万亿元级别,并可能将重塑未来的能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必不可少。而对于能源企业来说,也要具备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以及预测能力。

       交通领域也是减排的一大主战场。能链作为能源数字化企业,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升级,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翟宇博分享了交通能源领域的碳排放现状,以及能链在“油”和“电”的主要业务场景上,如何将技术、场景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探索实现碳中和的路径。据翟宇博介绍,2021年,能链全年累计减排104万吨CO2,占全年道路交通能源排放总量的0.13%。

     双碳目标下,能源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Q:双碳目标下,哪些产业会迎来发展契机?我国的能源业要在2030年要达到碳达峰,又有哪些实施的路径?

       刘强:“双碳”目标是中国未来30年重要的发展战略,会影响到未来几乎所有行业。由其带来的投资规模我预计是万亿、百万亿级别,有可能会重塑能源体系。

       因为中国的电力体系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气消费全球最高,具体到新能源、光伏、风电都高居全球榜首。可以设想,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无限广阔的投资机会。

      能源业未来面对的创新机会和创新点,我们可以从生产侧或者消费侧去细分。拿生产侧的火电厂发电举例,上个世纪50年代,每一度电需要850g的标准煤,现在的大约是300g。如果没有技术进步,中国的煤炭的消耗每年高达150亿吨至200亿吨,与目前每年43亿吨的水平差距巨大。

      Q:具体到某一领域,如交通领域,如果要实现低碳和减排,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刘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每年有150万辆到200万辆的销售规模,这已经是很高的数据。

      新能源汽车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烧天然气的、烧甲醛的、烧生物乙醇燃料的都算,未来还有可能出现太阳能汽车。所以交通领域的创新机会非常大。而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也是技术进步。现在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充电桩和新能源车辆续航能力两大问题,续航能力已经从最初的100~200km,向800~1000km目标迈进。如果以后能做到半小时快充,就和燃油车就没什么区别了。

       当下电动汽车的经济适用性已经做到一定水平,未来随着氢能的发展,我很期待氢能汽车和电动汽车PK的那一天的到来。

(图源/视觉中国)

       翟宇博:能链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能源产业物联网公司。2022年6月13日,能链智电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

       我们的业务范围包括面向C端用户的“团油”、面向充电业务整体解决方案的“能链智电”、面向这个危化品物流的"能成科技"、面向加油站的“综合能源港”等。这几大业务模式覆盖了全国1800个城镇,以及油、电、氢到气的多个能源品类。截至2021年底,我们的业务覆盖了全国29万个充电桩,充电量占到当年公共充电总量的18%。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零碳能源。交通能源在国内的排放占比在10.4%至11%上下浮动,世界平均水平大概为16.2%。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交通排放比仍存在发展空间。这对于企业不管是用数字化还是其它方式去做减排,提出了很大的命题和挑战。

       预计到2028年,传统燃油车销量可能会达到峰值。在这之前,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帮助存量燃油车去做相应减排。

        作为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关于交通能源实现低碳和减排途径的远景,我们研究和探索了像氢和电这种新能源的使用场景、经济性成本等,并设定了自己的业务时间表。从能源消费侧到发电侧、运输等各个环节做了路线图。我们希望在2028年能够实现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后续我们也会通过更多场景和技术的双创新,争取让这一天来得更早。

来源:市界投资汇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