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3-03-13作者:科谷摘编
▲崇明风电场。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制图:李洁
“风车”转动叶摆,杭州湾北岸海面上的奉贤海上风电项目吹起“绿电”之风;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每三辆中就有一辆产自长三角;在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的大厅里,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透露着一家家企业的绿色之旅……
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双碳”话题依旧是热点之一。而随着中国在低碳转型上的探索不断深入,不少代表委员今年纷纷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贡献真知灼见。
能源结构转型朝更深处推进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火力、风力及太阳能发电量与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3%、增长了5.4%、增长了20.8%,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
当然,这仅仅是个开端。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逐步将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能源体系。
“能源科技创新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张恩迪建议,应构建来源多样化、驱动效率高和运行零排放的清洁低碳能源载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打破原有能源体制壁垒,实现多种能源统筹协调、互补互济,并在将来形成一个涵盖电力交易、碳交易等多类型的绿色交易市场机制。
在实现路径上,他认为要坚持多元能源供给体系,一方面推动煤电减碳增效,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工业副产氢气多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潜力大的特点,抓紧落实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户用光伏、分散式风电的建设。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储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加快储能设施的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也是今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增速迅猛,但在容量电价、碳汇交易等方面还缺乏全国性的制度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认为,这制约了储能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因此,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可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更好地发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效率”。
另一方面,基于储能对风光电力的回收作用,他建议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并允许其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的多重作用。张恩迪也提出,可发挥纯电动汽车用能和储能特性,通过车—网双向互动,为城市电网“削峰填谷”。
牵住重点产业降碳减排“牛鼻子”
“数据显示,全国每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长三角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看来,推动绿色转型,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在航运、电气装备制造等降碳减排的重点产业持续发力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远洋船舶船长倪迪提出,应当加快我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目前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受限于航运脱碳路径不明确、航运脱碳竞争加剧、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完善、关键人才储备不充足等问题。”倪迪告诉记者,而航运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还有些特殊,需要综合考虑航运业的全球运营、海上运营等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及竞争优势的差异,不能与国内其他产业的绿色低碳一概而论。
针对于此,倪迪建议,推动确立内河及沿海船舶能源以电动为主、远洋船舶能源以绿色甲醇为主的中期发展路径;并鼓励航运上下游企业以联盟的形式,集成产业链脱碳的技术、资金等要素,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并实现技术的有序迭代。
“此外,航运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随之而来的,对船员等关键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他补充道,因此建议监管机构、航运企业、科研院所、海事院校等相关单位为船员和业务人员开展专门培训,逐步建立起绿色航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人才储备。
在电气装备制造领域,张帆建议,在上海启动智慧电气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工作,把上海打造成能源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上海在电气装备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加上近年来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可以集合优势资源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技术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当下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建立起一个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和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他进一步解释道,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可以资源共享,一起开展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迈上进阶之路
“‘双碳’目标下,过去一年我国气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亚太区主席赵柏基说。
数据显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去年完成了第二个履约周期:全年共运行50周(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5088.95万吨,年度成交额28.14亿元,成交均价为45.61元/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0亿吨,累计成交额104.75亿元。
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机制?今年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都把目光聚焦于此,为碳市场的进阶建言献策。
赵柏基在《关于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路径的提案》中建议,应加快建设统一透明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目前全球碳排放减排缺口依然很大。”他告诉记者,未来碳排放管理体系应完善碳信息强制披露、核算制度和鉴证制度,尽快形成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构建公正透明的碳排放信息管理体系,“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逐步加强重点行业强制性碳披露义务,并为碳排放数据引入第三方鉴证制度”。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则针对碳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加快重启我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他说,具体包括尽快修订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登记和交易规则等基本制度和参与各方权责以及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黄震表示,应利用当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CCER方法学体系,“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卫星等新技术都需要。有了完备的CCER减排量的统计和监测方法,才能建立统一有效的交易市场和交易规则,让这一‘指挥棒’发挥真正的作用”。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