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8-04作者:科谷摘编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其中,就包括“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一、中国承诺“双碳”目标是坚定不移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实现“双碳”目标是新时代统筹好“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实现“双碳”目标已不仅是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危机及能源问题的主动作为,还是引起各国力量对比变化和国际关系调整的因素。首先,引起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双碳”目标将给全球能源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从化石燃料过渡到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国关系,甚至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谁能在脱碳转型中抓住机遇,促进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谁就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国际格局中取得主动。其次,引起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全球低碳转型的紧迫形势和趋向将引发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变动。2022年12月13日,欧洲理事会通过相关决议,确定欧盟碳关税将于2023年10月起试运行,该法规将对未采取减排措施或减排力度不足的国家向欧盟出口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可以消除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保持国际竞争优势。再次,新能源引领下的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产业投资迎来新变局,新兴能源行业产业空间巨大,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将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的实现要求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为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提供了倒逼机制。国际贸易方面,“双碳”目标带动下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将加快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引导我国进一步转换世界分工角色,并在全球贸易链中制造出成本更低、质量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自主品牌产品,以上皆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双碳”目标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中国提出用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表明了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一方。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从自身国情出发应对人类发展危机作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展示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

  二、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必须由自己做主

  我们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这是由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第一,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欧美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碳排放已在自然状态下达峰,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情况下开启降碳进程的,我国经济社会还处于压缩式快速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空间巨大,这意味着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增长,决定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会继续增长。

  第二,产业偏重、能源偏煤、经济增长效率偏低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第二产业占比始终较高。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与“世界工厂”,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从能源结构来看,我国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2021年,我国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比高达83.4%。从经济增长质量来看,我国单位GDP能耗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1.0-1.1t/万元,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三,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底子相对薄弱,承受能力有差距。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约为2.5万-4万美元。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超过1万美元,即使到2030年“碳达峰”时,人均GDP 预计在2万美元左右,也还是低于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人均GDP水平,这决定了我国在降碳过程中的承受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第四,在碳排放权益分配上,发达国家未考虑发展中国家现实情况。在碳排放权益分配上,发达国家提出“人均趋同”,虽然发展中国家目前碳排放处于全球前列,但从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则是碳排放大户。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高耗能原材料产业和低端制造业,从而在国际价值产业链中占据高端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中低端位置。另外,发达国家所需要的日常消费品和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生产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在发达国家,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碳转移,即对外转移了排放责任,降低了自身的减排义务。

  三、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推动“双碳”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合理把握降碳工作节奏和力度。当前,我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打压限制等压力,首要任务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双碳”目标要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保障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能够正常运转,不能教条化、简单化,必须由自己做主,决不能受他人左右。

  第一,处理好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能是以牺牲经济为代价的简单“一刀切”:各地在着力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要以不影响正常的产业运转为前提。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破与立有先后顺序,传统能源的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能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强调“去煤化”,而是有力有序、科学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第二,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由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单打独斗”就能实现。从整个能源行业来看,煤炭消费作为碳达峰的先决条件,应率先达峰,为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达峰留出时间;从行业来看,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能耗高、碳排放强度大,随着这些行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应率先达峰,为其他行业碳排放留出空间;从地区来看,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衔接协调和统筹发展,形成合力。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转型较早,鼓励这些地区率先实现达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留出排放空间。

  第三,处理好长远和短期之间的关系。降碳牵涉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关系着粮食生产以及老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伴随着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第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政府方面,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关于生态环境治理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和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持续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市场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来源:光明网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