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谭洪卫:双碳目标实现需政策、技术、市场协同驱动

发布时间:2023-11-04作者:科谷摘编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3日电(记者 缪璐)11月2日举行的第二期“碳讲堂”上,主讲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就《“双碳”里的那些误区与思考》主题做主旨演讲。他围绕节能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相关误区展开探讨。

  误区一:节能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制约关系

  节能环保跟经济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谭洪卫在演讲中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经常会把节能环保跟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但实际上,它是倒逼产业转型的推动力。

  2020年,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谭洪卫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目标导向,数字化转型是赋能升级,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可以进行很好统一,从而更稳健推进双碳工作。

  误区二:争先恐后创零碳示范,单枪匹马碳冲锋

  谭洪卫指出,一些地区、领域、行业不乏对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理解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且轻视碳达峰的规划和测算,唯结果(碳中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谭洪卫强调,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摸清自身碳排放的家底现状,科学规划和测算碳达峰是稳健走向靶向减排、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且“碳中和”是一个中长期目标,也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协同推进,而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短期冲刺运动。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孤立的大搞碳中和标杆示范并不科学也不可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表现。

  而在摸家底的过程中,各学科交叉协同显得尤为关键。谭洪卫举例道,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聚焦长三角地区就做了很扎实的基础调研,并跨领域协同对区域内全行业领域进行了发展趋势分析研究,摸清了它的碳排量家底是多少,预设了多种情景测算它的碳达峰的量级和时间。并基于这些,给出了未来碳减排的路径。

  推动双碳工作,特别是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能唯结果论,要具体分析路径有没有科学性?符不符合逻辑?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很多地方过于急功近利,谭洪卫提及,很多地方恨不得直接用固碳技术得到最终减碳目的,但这是不科学的,它有它的阶段性,碳减排、碳替代都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优先事项和主要手段,要先通过这些方式把功夫做足。

  谭洪卫表示,双碳问题的核心是能源转型,现在的能源是高碳排放,需要加快碳替代,也就是尽量用可再生能源去替代传统能源消耗,最后还会有一部分碳排放平衡不了,就要用固碳技术,进行碳捕捉、碳循环,这是碳中和的基本原理。

  因此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碳减排首当其冲。一方面电力部门要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发电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在消费端要全面推进电气化。这是实现低碳乃至碳中和社会的基本逻辑。

  误区三:双碳目标实现完全靠市场驱动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到底是靠政策标准驱动,还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谭洪卫表示,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往往在节能减排领域,市场是很难驱动的,因此需要政策标准驱动,同时去带动技术驱动,但最终我们希望这三种驱动能够有机融合并协同推进。

  但在实践过程中,谭洪卫发现,有些政策标准的制定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存在错乱、雷同、拼凑等问题。“我自己也参与了很多标准的审定和编定,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带来的影响特别大。或是不能落地或是带偏掉坑。对焦双碳目标,有的标准之间、自身的逻辑实际上也是有矛盾的。”

  谭洪卫强调,编制标准进行政策引导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系统性思维、动态视角和协同机制。在生活方式转型方面,还应思考怎么倡导适度消费、合理生产、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文明。

来源:中新网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