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实现“双碳”目标:构成国家能源战略体系的硬约束

发布时间:2023-12-18作者:科谷摘编

       战略清晰祛能病,气候治理控碳排。政策明确除碳魔,达峰中和对未来。破立双箭误伤雁,立破双竿鱼不残。双碳目标硬约束,能控碳控非丝团。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体系还相对粗放,正处在向集约高效、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的关键时期,破解未来经济发展与面临的碳排放及资源环境约束难题,需要强化“双碳”目标对高质量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和转型战略的约束、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双碳”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面对机遇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时代潮流,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带有革命性的大事,也是人类社会能源文明过程中的一场革命。

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对应,世界各国将控制碳排放作为目前和未来长期的关键议题之一,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便成为核心目标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实现了工业化,而且纷纷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碳达峰”早在多少年前就已实现,个别国家甚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启动之前就已经达峰。

回顾历史,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进程其实也并非平顺,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高位平台波动期,这个过程不是线性达峰,而是多峰凸起的过程。

通过以全球视野来思考“双碳”目标,可知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碳达峰”,而目前主要目标是实现“碳中和”,而由“碳达峰”走到“碳中和”需要时间和过程,与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相关,属于自然过程。

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之后,由于市场需求改变,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碳排放自然要下降,最终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自然过程,政府过度干预可能不是主流。

从未来趋势来看,人们日常生活肯定与“碳中和”目标密切相关,比如路灯用的电力来自风能或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老百姓购买和消费的日用品可能越来越多地标注碳标签,自家车或出租车采用电池驱动,一场又一场线上会议省得人们来回奔波,所有这些情况离我们越来越近,预示着人类社会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全新的“碳”经济时代。

伴随着全球“碳中和”时代的来临,五花八门的话题层出不穷,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碳中和、碳金融、碳市场、碳核查、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等等诸多词汇蜂拥而至,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热议。

二、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具有其必然性,或者说,事物看似偶然,而实则必然。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绝非是偶然事物,而是历史之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由此可知,中国制定“双碳”目标,必须从时代背景加以认识和理解,既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也有中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和矛盾的国内背景。

中国之所以提出“双碳”目标,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承担大国责任和使命担当;二是中国已经在能源转型和经济低碳绿色发展上具有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产生了某些技术突破,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国际背景

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这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必须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人类挑战,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当然不能置身其外,提出“双碳”目标其实也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更是必须担负起的大国责任和使命担当。

当前,世界正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在变,区域在变,国家在变,时代在变,技术在变,政策在变,历史在变,核心是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中国必须在大变局下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众所周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广泛的全球共识,发达国家积极引领,发展中国家普遍跟随,低碳科技与产业创新成为未来全球竞争高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掘未来发展机遇,中国也理所当然地涌入这个潮流之中。

目前,低碳产业和绿色发展将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竞争将持续白热化,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在发展理念上出现了巨大变化,开始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和谐发展理念,在国际上强调大国责任和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必须走低碳、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中上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行列,低碳发展不仅仅是挑战,而且也是未来长期发展机遇,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之需要。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仅是中国自身需要,更是国际责任,作为巴黎协定签约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之中,全球能源格局和技术正在重塑,能源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中国必须在其中发挥大国作用,勇于迎接挑战,勇于使命担当。

目前,低碳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贸易治理的关键要素,已经国际贸易规则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内容,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会改变国际贸易的整体格局。

当然,低碳要素纳入国际贸易规则应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应该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和完善,但是可以想象,低碳因素肯定成为为了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国内背景

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是解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生态、环境和气候约束等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确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但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中国制定“双碳”目标,是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决策和战略抉择,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现实和未来选择。

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产业偏重,能源偏煤,效率偏低,几十年来形成的高碳路径依赖存在较大的惯性,而且经济仍保持着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继续保持刚性增长。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在某些新能源领域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市场竞争机制基本建立,可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为为实现“双碳”目标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制定和实施“双碳”目标,本质上就是要推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加快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升级,驱动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和社会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现“双碳”目标

目前,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已经过了多年,时光荏苒,时不我待,“双碳”一词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疑惑的“热词”,更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不仅仅是世界瞩目,而且在国内也成为各行各业十分关注的重大话题,可谓家喻户晓。

制定和实施“双碳”战略目标,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有回头路可走。

但是,可以预见,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将经历的一场跨度长达40年的持久战,也是一场必然经历风风雨雨的硬仗,更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立和破、政府和市场、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尤其需要高度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中国制定“双碳”目标之后,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目前,中国已经将“双碳”目标纳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之中,而且在相关宏观政策中作出了相关部署。

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在2021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要围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2021年3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从国家发展综合战略目标上来看,中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与国家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高度一致,实现碳中和目标与国家205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社会主要现代化和建成美丽中的远景目标高度吻合。

有上可知,中国制定“双碳”目标,绝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针对国家未来长期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之举,既顺应了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潮流,也能够倒逼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之难,可以预知其难度巨大。

可以预见,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条件下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或是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革命,肯定带来诸多矛盾和挑战,必须正面应对,不可能消极回避。

(一)实现“双碳”目标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首先必须知其难,但是这肯定还不够,还必须知其所以难。

1.减排压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压力巨大。

在过去几十年,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代价,而且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之前,预计碳排放量很难下降。

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速,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增长趋势,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将持续增大。

2.结构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经济和能源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在产业结构中,中国钢铁、水泥、石化、交通、建筑、建材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将面临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应该尽快实现“碳达峰”,然后再逐步迈向碳中和,预计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之前都很难轻松。

在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下降难度持续增大,石油占比稳中有降,天然气占比还将有所上升,总体上化石能源占比下降仍然面临很大的难度。

当然,随着中国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尤其是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凶猛,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肯定会持续提升,但非化石能源占据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碳减排的压力将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3.时间压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双碳”,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压力。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实现“碳达峰”已经是迫在眉睫,离实现“碳中和”还有不到四十年的时间,时间紧迫,时不我待,难度巨大。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要要尽量压低“碳达峰”的峰值,而且还需要大力缩短“碳达峰”的高位平台期,如此才有可能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需要协调几个重大关系

非性之难,终之斯难,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必须采取政策和措施,抓紧政策落实落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中国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央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政府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机制、短期降碳目标与长期降碳目标、先破后立与先立后破等重大关系

1.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

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若片面强调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可能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大,反过来,若过分强调温室气体减排,那么也可能以牺牲经济社会发展为代价。

因此,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应该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双碳”目标,也要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为此,中国应该根据各行业和领域在低碳技术应用场景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特点,针对产业特点,平衡矛盾,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2.中央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

实现“双碳”目标既是全局性问题,也是局部性问题,既涉及到中央整体利益,也涉及到地方局部利益,这是一个中国必须面临的客观现实。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环节、种类和强度等不尽相同,也不可能找到适合于所有地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减排路径和技术手段,因此各地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态度和利益诉求也难以统一。

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借鉴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共同但有区别”和“各自能力”原则,允许各地制定同向但不同步的行动方案。

国家应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确定的生态功能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以便为全国如期“双碳”目标争取足够的时间。

对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地区,国家可以允许晚一点实现“双碳”目标,通过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低碳化改造升级等政策,合理控制“双碳”目标的推进进程。

当然,中央政府也应该鼓励不同地区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允许跨地区共同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任务,鼓励各地之间结对帮扶和协同降碳,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用能权、排放权合理配置,进而平衡地区利益。

3.政府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机制

中国在体制上具有先天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尤其是在发挥政府行政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重大差别,而且针对重大问题采取政府行政干预的手段,往往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应。

然而,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力之外,更应该强化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也就是说,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必须采取两手都要硬的手段,既要发挥有形之手的强力作用,更要发挥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两者不可偏废,需要协同发力。

4.短期降碳目标和长期降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核心是降碳,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和时间,绝对不可能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这种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点原因:一是经济社会需要持续发展,不可能为了降碳而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能带来能源供应安全出现问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存在很强的惯性,降碳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缓冲和适应的时间;三是支撑“双碳”目标的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也需要时间。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应该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分步实施、把握节奏、有序推进和确保安全,做好短期降碳目标与长期降碳目标的协调。

5.先破后立与先立后破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将深刻重塑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其复杂性和困难性不言而喻。

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肯定是既有破,也有立,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健康和能源安全,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不可以先破后立。

首先,必须持续加速立的进程,尽力避免风险,减少阻力,降低损失。

然后,再推动破的进程,坚决避免跟风冒进运动式减排、拉闸限电和停工停产等极端现象的产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双碳”路线图。

五、“双碳”目标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硬约束

能源转型之路,恰如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导致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而经济高速发展又离不开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和稳定供给,要求中国尽快实现煤炭的科学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更为清洁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甚至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但还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是未来中国能源转型面临的巨大压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全球能源转型已经势在必行,核心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将逐渐退出主体能源地位。

在此背景下,中国能源发展将受到重大影响,未来能源发展必须顺应潮流和趋势,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行业转型,这既是能源行业适应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更是能源行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上下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非化石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的过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根据“双碳”目标,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到20%以下的目标,这是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紧箍咒”和硬约束。

大约需要10年时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可能达到30%左右;大约需要20年时间,比重可能达到50%左右;大约需要40年时间,比重要达到80%以上。

数据说起来轻松,但是数字背后确隐含着难以预料的艰难困苦,能源转型将面对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道路将崎岖不平,历经风雨。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转型是关键任务,是核心工作,中国必须谋划好能源发展战略,加快能源转型,其中把握能源转型的节奏至关重要。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基础,中国需要在多目标中寻求最优解,确保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确保能源转型能够行稳致远,坚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能源转型,本质上是能源结构调整,化石能源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上升,最终实现由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也就是要加快建立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为了建立新型能源体系,中国必须建立新型电力系统,逐渐实现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和智能化,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现代智能电网、虚拟电厂、微电网、储能和灵活性电源等政策完善和关键技术突破。

可以预见,中国未来能源转型任重道远,不多无论道路多么崎岖,中国人将破除万难,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砥砺前行。

道路或许崎岖,但前途光明,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董秀成闲说能源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