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产业领域
  • "氢"车熟路的长三角 如何抢占先机?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氢能源第一次成为了国家战略,并且也有了完整的规划和时间表。这份规划包含了多项高含金量的内容,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规划》明确,到2025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有大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每年10-20万吨,每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到2035年,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2022-04-01
  • 锋源氢能成都第二批公交交付,首批公交零故障运行4个月

    近日,锋源氢能成都第二批公交顺利交付运营单位,首批公交零故障运行4个月单车里程超过2万km。 两批氢能公交成功交付并良好运行,为锋源氢能产品服务于即将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03-30
  • 我国首次完成高炉喷吹纯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

    近日,上海大学与河北省昌黎县兴国精密机件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了我国首次以纯氢为喷吹气源的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开发试验,试验中系统运行正常,相关数据达到预期标准,实现了“降低焦比1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以上和铁产量增加13%以上”的目标,获得了钢铁生产中大规模安全使用氢气的宝贵经验。

    2022-03-30
  • 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为避免氢能行业出现一哄而上、低质竞争,如何在规划之初设定好准入门槛,让氢能产业实现更好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23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最新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稳慎应用、示范先行”作为基本原则,并在创新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应用示范等主要任务中予以体现。

    2022-03-24
  • 又一央企入局氢能!中国化学要全产业链布局!

    3月16日,中化学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学建投集团”)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环公司”)、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就共同推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制氢、围绕“双碳”搭建氢能应用场景、打造氢能系统运营商等合作达成共识。

    2022-03-22
  • 氢能正式进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根据近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属于工学、能源动力类,修业年限为四年,华北电力大学已增设了该专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氢能产业迎来发展,产业技术水平及规模不断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氢能产业面临人才紧缺问题。受访人士认为,“氢能科学与工程”正式成为本科专业是重大利好,下一步应注重提升产业人才质量及产学研融合建设。

    2022-03-14
  • 预计2050年全球氢能消费量占比达12%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全球氢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带来重大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变化,新的氢能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将形成新的贸易网络,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新的能源依存关系,并使能源关系区域化。随着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量逐渐下降,包括氢能在内的新能源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氢能将改变能源贸易的地理重心,未来将出现以氢能生产和使用为基础的新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中心,取代现有的以石油和天然气贸易为基础的能源贸易和地缘政治关系。报告指出,氢能将重塑世界能源贸易格局。

    2022-03-11
  • 氢能源将迎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有望高成长的四大龙头

    在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氢能源的商业化利用已经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在2021年,我国的氢能源迎来一波新的发展热潮,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制氢大国,而且氢能源和储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可能储能之后就是氢能源概念板块了,氢能源的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超十多万亿,目前,很多燃料电池个股涨幅也比较好,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市场炒作的未来预期。

    2022-03-09
  • 全球首套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示范装置开车成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3月4日发布消息称,由大连化物所和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套1000吨/年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中试装置,近日在山东邹城工业园区开车成功,生产出符合国VI标准的清洁汽油产品。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不仅可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还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储运。但是二氧化碳的活化与选择性转化极具挑战,国内外技术路线多集中于合成低碳化合物,若能利用该过程选择性生产高附加值、高能量密度的烃类燃料,将为推进清洁低碳的能源革命提供全新路线。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