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实现“双碳”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本次论坛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主题,政府机构有关领导、高校“双碳”领域学者、研究机构及智库高层次专家、大型能源国企领导、能源民营企业家等齐聚清华,共商低碳转型路径,探讨能源变革方向。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表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然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王希勤表示,举办“碳中和经济论坛”,目的就是要汇聚学界、政界、行业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碳”,特别是“碳中和”与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08-29
  • 顾玲:实现双碳目标有赖于碳密集行业的绿色转型

    如何在碳减排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并实现经济增长?顾玲认为,首先,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基础设施绿色化,可以提高中国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成本效益。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够改善能源和资源管理,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之间进行协调。其次,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倡议下推出绿色市场方案,如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全国能源市场和绿色技术交流等,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替代品的定价,加快中国产业重组,最终将降低各地区的转型成本,强化中国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2022-08-26
  • 科技创新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为减排降碳事业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中国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为世界减排降碳进程作出诸多重大贡献。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与此同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连续30年时间里保持“双增长”态势,取得了在2005-2019年间,黄河植被覆盖率从24%-38.8%的大幅跃升等诸多生态建设成果。

    2022-08-24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双碳”目标实施

    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实现“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顺应发展大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举措,将全面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降碳,推进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双碳”目标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我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体现,将极大提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显著压缩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谱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篇章。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有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占全球排放量的30%左右,且仍呈现增长态势,从2030年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仅有30年时间。这就意味着,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

    2022-08-22
  • 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 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最新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谈及此次出台方案的目的和意义,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对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2022-08-19
  • 实现“双碳”需推动能源密集型企业转型 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将推动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而企业,尤其是能源密集型企业在建设“零碳国家”中承担主体责任、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电力部门占总排放量的40%,工业排放占30%,建筑、交通各占15%。工业部门消耗了全社会60%以上能源,而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80%。可见,能源密集型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因此,能源密集型企业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科技等,大力推进深度转型升级,助力我国 “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2-08-17
  • 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司长戴俊良:“双碳”目标下,电力市场化改革怎么改

    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市场化机制是促进清洁能源并网消纳的重要举措,清洁能源参与市场交易规模持续增加,2021年全国通过市场化方式消纳清洁能源7215亿千瓦时。其中,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系统调节能力超9000万千瓦,年均促进清洁能源增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发电企业获得收益253亿元,有效促进了火电灵活性改造,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推动煤电转型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2022-08-15
  •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第一重外部性是传统的外部性。由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内涵构成的绿色低碳发展,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公共属性和外部性特征,无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创造足够的供给。以低碳产品为例,除了满足直接的消费需求、产生效用之外,还会给社会带来减排的公共环境收益。由于无法将这部分公共收益进行内部化,导致很多低碳产品的市场供给规模被严重低估,远远低于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供给规模,从而产生供需缺口。第二重外部性是技术上的外部性。现阶段绿色低碳发展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提出较高的需求,尤其是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碳中和相关技术。这意味着绿色低碳发展必然带有技术外部性的第二重外部性特征,也就是碳中和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开发及创新的私人回报远低于社会回报,这严重妨碍了绿色低碳发展所需的创新活动。

    2022-08-12
  • 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促进轻污染行业绿色发展

    壮大发展: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绿色产业生态系统。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绿色,培育“专精特新”。加大绿色环保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支持研发生产先进绿色低碳装备,围绕节能、节水、低碳、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引导绿色产业技术重点突破。培育“能效之星”,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培育一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与推广应用,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水平,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增加绿色低碳产品、绿色环保装备供给,引导绿色消费,创造绿色新需求,培育绿色新模式,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为工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202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