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资讯要闻

“双碳目标”战略实施 国家以降碳为重点 打造绿色低碳智慧新城

发布时间:2022-05-06作者:科谷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中国说到做到,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世界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双碳”目标实现的重点,是以大的“双碳”战略目标去细化科学减碳的实现方法、领域和步骤,形成内生节能减碳的自我驱动和外力约束倒逼改革的外部驱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步又与“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殊途同归。将“双碳”目标与“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相融合,强化国际合作,尤其以“数字友好公理系统”来指引、预测、教育、评价、强制城市治理能力、推动民生和产业发展的同时,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赋能千行百业绿色转型、引领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为“双碳”目标下的“数字友好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在“十四五”数字中国建设和“双碳”背景下,新型“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将为“双碳”战略愿景的实现提供有力抓手。

 

 

一、“双碳”目标是一个内外驱动、技术化、数字化的系统工程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时点达到最大值,随后进入下降回落阶段。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尽早实现碳达峰可以促进碳中和的早日实现。“碳中和”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社会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碳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源”则是指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足迹”是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生产、运输、消费等各个场景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制造的也就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双碳”目标要求我们减小碳足迹,不论我们从能源意识和还是具体行为都要减小碳足迹。碳足迹本质是定义某种行为,确定某种激励,以行为创造价值,以激励促进行为,最终实现人的主体行为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双碳”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城市既是数字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被倒逼在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融入全面数字化技术,完成城市数字化、全球化和友好型的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环保。

  二、建设“数字友好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简称“CWTO数贸会”)全球首倡“数字友好公理系统”,倡议和发起“世界数字友好日”并给出了“数字友好”中国定义:“数字友好”作为一个数字文明哲学和公理系统,是一种人与数字化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和数字文明趋势,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的人类生产生活和以数据驱动的数字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遵循科学实证不断进化和改善,最终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数字友好公理系统”的提出,除了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基于对数字世界发展成功经验的梳理、总结与科学实证,拟通过建立最广泛共识和协议的方式,将全球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不同种族的人民团结起来,差异化、有步骤、分阶段,在不同地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数字友好城市”是对“智慧城市”模式中的数字垄断等风险的摒弃而采取的以人为本、支持可持续进化的城市运营方式的升级。2021年8月18日,CWTO数贸会全球发布《世界数字友好城市》课研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数字友好城市”是人类面向未来、和谐友好、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具有数字化互操性的地球村居民生活和产业集群单元。人类文明正在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步入数字文明。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城市、园区、社区、乡村和产业等数字时代新型生产生活单元的发展范示。

  城市地区承载着我国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占总量的70%以上。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压力迫使大中小城市面临产业升级、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等诸多问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绿色化、低碳化和友好型发展,因此,“数字友好公理系统”在城市实施“双碳”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型“数字友好城市”在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提供了强大支撑,将成为数字文明时代我国城市运行的新模式、城市管理的新方式和城市建设的新机制。

  与此同时,“数字友好城市”的建设与“双碳”目标达成少不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将全面支撑“双碳”战略的落地,推动优政、兴业、惠民等多场景节能减排,大力探索以技术创新驱动的“双碳”战略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更加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云网端”的基础设施体系,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数据智能、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telligent Modeling,CIM)等共性赋能平台支撑,以及数字孪生协同化智能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并向“三融五跨”方向发展。

  “双碳”背景下,新型“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不仅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强化城市治理能力、便捷居民生活和提升产业经济水平,也要以数字化手段促进生产生活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引导市民转变生活消费理念,探索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共生共赢路径。

  三、“双碳”愿景下“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架构

  “双碳”愿景下,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是“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应包含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架构等多个方面,我们尝试将“数字友好城市”建设中与“双碳”战略相关的建设内容归纳如下:

  在顶层设计层面,“数字友好城市”的顶层设计中将通过数字化、全球化和友好型全面赋能和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云网端都应与“双碳”紧密相关,终端侧应大力推进碳监测物联网终端的部署,实现碳数据采集信息化、广泛化;网络侧应推广绿色5G建设,发挥5G“使能效应”,助力各行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云计算侧的数据中心是碳减排最相关的建设内容,应打造绿色数据中心,通过余热回收和清洁能源的供应等举措将大大减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在智能中枢层面,新型“数字友好城市”将继续升级迭代数据中台、AI能力中台、物联网中台、应用支撑平台、城市时空信息平台等中枢平台,但更重要的是进行“双碳”主题库、专题库的建设,在数据基础之上进行“双碳”智能分析和智能算法的研究,支撑上层“双碳”相关的智慧应用。

  在智慧应用层面,在优政、惠民、兴业等方面更多地打造“双碳”特色应用,并且在城市数字友好运营管理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IOC)进行“双碳”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双碳”战略进度并做好决策、指挥工作。

  “数字友好城市”顶层设计中融入“双碳”元素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19年,我国正式发布GB/T36333-2018《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在该指南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省、市都开始重视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或总体规划,通过顶层设计进行高位统筹谋划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双碳目标实施的前提。“双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与“数字友好城市”建设密切相关,更加需要在顶层设计中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的各个层面都需要重视并设计与“双碳”相关的建设内容,真正把“双碳”战略贯穿在“数字友好城市”的建设之中。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