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其特点就是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本质的、整体的观点,从自发到自觉地认识事物,是发展论、两点论、重点论、矛盾论、统一论、全面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管理方法、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新时代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对我们加强思想武装、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入新时代,以前过于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外延式扩张和粗放式发展模式行不通了,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由有没有、多不多转向好不好,也就是要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因此,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方面,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下功夫。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特征要求产业体系总量上必须与之相匹配,产业规模大是其他优势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我国产业门类齐全,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明显,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等很多方面稳居世界第一,应进一步发挥好这种优势。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经济发展不能唯GDP,但要保持GDP稳定增长,要保持一定速度。中国经济体量大、块头大,是世界最重要最有生机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经济GDP占世界比重达到18.5%,十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G7总和。同时,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口要安排好就业,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生人口要有一定增量,为制造大国提供丰厚的劳动资源。
另一方面,要着重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GDP的成色要高,更加注重效能、效益、效果,使发展更加绿色、循环、低碳、安全、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告别高耗能、高污染、高人力、高投入,实现高科技、高绿色、高人文、高产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大力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看到,中国是制造大国,但成为制造强国尚需不懈努力。目前,中低端制造多,高端制造少,高素质的技工和大国大匠还不够,人才红利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就数量而言,目前中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但“从1到99”的专利多,“从0到1”的专利少。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完善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增强治理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数字中国,达到大而强、多而优、富而美。
把握好供与需的关系,提升供需匹配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需求,提升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与需是最重要的一组经济关系,两者相互促进。需求催生新的供给,供给创造新的需求。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需求收缩作为三重压力之一提出来。当前,供给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中低端有余、高端不足,存在无效供给,与高品质有效需求不匹配,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过剩,而一些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甚至受制于人,一些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需求端存在的问题和新现象包括,需求侧外溢,一些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海淘”购物上,特别是购买奢侈品上,中低端供给不能适应个性化、品牌化、高端化、差异化的消费。
此外,还存在着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不平衡问题,有的地方产业发展“脱实向虚”,畸轻畸重,特色、优势、竞争力不明显,发展布局不合理,经济基础不牢固、缺乏后劲。对此,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经济循环多环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痛点、难点、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新动能、新市场。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