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岩: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更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30·60”目标的主力军,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通过扩大应用规模,依靠“干中学”来持续降低成本的必要条件。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扫一扫,关注我们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为中国更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指明了方向。作为落实“30·60”目标的主力军,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通过扩大应用规模,依靠“干中学”来持续降低成本的必要条件。这,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9月29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近日全国首座净零排放“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中国石化山东济南石油第58综合加能站正式投营。该站集加油、加气、加氢、换电、光伏发电、汽服、连锁便利、培训基地等多项功能服务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9月27-28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在昆明举行。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博士参加论坛并发言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能源开发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而且为生态修复提供充足绿色能源,是减缓和消除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极佳工具。
“十年半导体,百年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动机主要采用液氢、液氧和煤油作为燃料。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套产量达到吨级的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并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这意味着今后我国的运载火箭将可以使用国产液氢作为燃料。
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目标正促使各国朝着绿色、零碳经济转型。氢能是清洁能源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绿氢”产自可再生能源,因其具有的从生产到使用的零碳排放优势而备受青睐。
回顾历史,能源革命一般由动力革命引发,新动力装置和交通工具的发明带动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引发工业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是从薪柴到煤炭的跨越,动力是蒸汽机,交通工具是火车;第二次能源革命是从煤炭到油气的跨越,动力是内燃机,交通工具是汽车。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革命,动力是电池,能源载体是电和氢,交通工具是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