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发布时间:2021-12-22作者:科谷摘编
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加快园区转型升级,近年来,金海湖新区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注重培育高新企业,努力推进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的转变。
位于新区工业园区的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锂二次电池的开发、设计、生产和服务的制造型高新技术企业,自入驻新区后,企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1至6月,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20%,缴纳税金530万元,出口交付额1200万美元。
快速的发展与公司自身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依托金海湖新区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贵航新能源合作共建的“中国西南先进电池研究中心”,企业成品质量不断提高。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也明显降低。
“公司每月的产量都在200多万,相比之前每只电池在成本上能够降低几毛钱,一个月就能够节省几十万元的开支。”公司行政主管温记介绍。
据了解,“中国西南先进电池研究中心”有20余人的研发团队,主要为园区锂电池及其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研究中心还根据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围绕耐热电池技术进行研发,取得明显效果。锂电池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低能耗等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抢占了市场高地和发展先机。
“以前的电池能循环使用300周就差不多了,现在我们的电池可以循环使用400至500周,使用寿命更长。”中国西南先进电池研究中心技术工程师宋刚告诉笔者,新研发的电池不仅更耐用,且耐高温,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自从成立研究中心以后,公司产品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也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我们开发了北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客户需要的产品,销量从以前的每个月100多万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温记说。
园区还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发明创造,推动企业建设小型实验室等,以此推动园区企业自主开展产品的研发试验、检验检测,加快园区整体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园区的新型建材企业贵州东冶实业有限公司在装配式建筑、桥梁、异形建筑领域等方面取得10余项发明专利,成为新区新型建材及建筑领域的领跑者。同时,研发能力的增强也使得贵州东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贵州东冶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宋能文表示,贵州东冶建设将在2018年完成总产值10个亿,上缴税金3500万元,带动350余人就业。
像东冶这样在科研方面下功夫的企业在园区不是个例,园区企业累计获得专利156项,其中发明专利18件、实用新型95件、外观设计28件。
园区企业服务中心综合科负责人万昌福介绍:“像聚能这个企业,它的一些设备目前在市场上是没有的,包括在国际上都没有,他们跟合作的院校自行开发和设计,而且第一家就在本企业使用。”
为聚集发展智慧,整合发展力量,推动园区快速发展,新区不断推进发展平台建设,除了“中国西南先进电池研究中心”,新区还建成省级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3个: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兴国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低速电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毕节兴国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市级研发中心两个:贵航新能源锂电池研发中心、毕节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贵州大学材料学院达成共识,合作共建“贵州大学毕节经济开发区研究院”“贵州大学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毕节经济开发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发展平台的建立使得园区整体实力有效增强,让新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今年9月,管委会跟北京大学新能源与材料研究实验室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已经签了,目前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万昌福说。
同时,园区还通过培训当地工作人员,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园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变。
金海湖新区通过采取政府部门推动、科研机构主动、园区企业联动,积极打造拥有各类技术人才、具有各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的技术研发中心;实施聘专家、引人才、强培训三大工程,为园区发展储备人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完善相关产业发展智库等措施,加快园区产学研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