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产业领域
  • 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

    突破性解决新能源波动电力场景下柔性制氢等难题。作为我国首个规模化绿电制绿氢项目,该项目建设中面临着工艺技术新、规模大、无成熟工程案例可借鉴等难点。中国石化通过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形式,突破性地解决了新能源波动电力场景下柔性制氢、并向下游炼化企业连续稳定供应难题。其中,面对可再生波动电源制氢的技术难题,中国石化通过自主开发绿电制氢配置优化软件,将电控设备与制氢设备同步响应匹配,实现了“荷随源动”,大幅提升对波动的适应性。此外,项目先后完成了万吨级电解水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绿氢储运输工艺技术等创新成果,均实现了工业应用,项目已申报专利及专有技术10余项。

    2023-08-30
  • 航空氢动力校园行!首台飞行器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推进系统交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在国家“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推进系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氢电作为主要驱动能源,能够大幅缓解航空领域的碳减排压力,是未来航空领域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前沿眼光,领先推进氢动力航空领域教学建设,系统搭建科学实验平台。

    2023-08-29
  • 氢能产业爆发 绿氢才是关键

    目前,氢能产业已吸引很多企业来分一杯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氢能相关企业有3060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580余家,增速达24.8%。尤其是进入2023年,氢能开始“狂飙”,1~5月新增氢能企业130余家,国鸿氢能、捷氢科技、国富氢能、中鼎恒盛等四家氢能公司正在排队IPO。

    2023-08-25
  • 阳光氢能彭超才:柔性制氢助力绿氢产业大发展

    彭超才从顶层战略、产业基础、下游应用三个维度分析了绿氢产业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他指出,首先,”双碳”共识驱动全球氢能发展,各国积极布局氢能,通过顶层设计+示范应用补贴+地方产业规划共同促进了整个产业链协同发展;第二,可再生能源占比逐年提高,目前已超过煤电,新型能源结构催生了大规模、低成本的长时储能需求,也为绿电制氢提供电力来源,为绿氢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下游应用呈多元化趋势,包含交通、电力、工业、建筑等场景,规模逐年增长。

    2023-08-23
  • 氢能车1130辆,加氢站14座,车用氢气30元/公斤以下!河北张家口提出示范城市群行动方案

    到示范期末,实现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整车制造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130辆,建成加氢站14座,供氢能力充分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用氢需求,车用氢气终端售价降到30元/公斤以下。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并实现较大规模示范运行,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河北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各城市形成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3-08-21
  • 陕西首台套氢燃料电池堆产品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何雅玲,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席光,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辉,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旭氢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出席活动。

    2023-08-16
  • 国内加氢站汇总更新:累计建成已超350座,上半年投运10座

    前不久,国内“最赚钱”的加氢站——上海驿蓝加氢站被上海电力收购的消息被业界广泛关注。据悉,上海驿蓝加氢站日供氢能力可达5000公斤,同时具备35MPa和70MPa加氢压力,为上海多个地区供氢。业内有传言称,该加氢站被转让给央企后获得大幅溢价,投资成本溢价为原来的2倍。

    2023-08-15
  • 液态储氢重大突破!国内首个90MPa级轻量化液氢汽化器通过液氢试验

    浙江浙能航天氢能技术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轻量化高压液氢汽化器在航天101所一次性通过液氢试验,工作压力达到88MPa,汽化器无变形无泄漏,流量、工作压力、出口温度、换热量等核心参数均达到预期目标。本次试验是国内首次进行的90MPa级液氢汽化器真实介质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90MPa压力等级、液氢温区空温式汽化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3-08-11
  • 首个顶层氢能标准建设指南出台 产业链加速发展

    2023 年8 月8 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 版)》。从重要性水平来看,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