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科谷资讯
  • 探索“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

    生态公民的主体性作用。在“双碳”目标下,要打造市场、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力量联合体,以及企业、个人参与节能减排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应该追求利润,但其利润应该是“最优化”而不是“最大化”,企业更应该对包括消费者和社会大众以及事关人类整体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展现出负责任的姿态和体现出相应良性的行为。从本质上讲,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的错误观念而导致的不良结果,而人类保护生态环境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有赖于通过生态教育的方式完成公民生态意识、生态素质以及生态人格的培育和塑造,根本手段和途径是以生态文化意识为切入点,对企业员工和消费群体中的个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将其培养成一代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的“生态人”。而生态问题的全面解决,取决于生态公民的广泛养成与普遍自觉,即在于能否培育出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公民。

    2023-06-20
  • 经开区累计支持“双碳”项目596个 支持资金3.3亿元

    6月15日,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携手之约举行双碳专场系列供需对接活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发展、低碳发展需求解读政策、分享经验,促进供需对接。京东科技、碳阻迹、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等40余家企业现场交流。

    2023-06-16
  • 双碳落向“实”处 “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展会搭台,经济唱戏。随着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这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关注,对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2023-06-14
  • 首届碳博会将在上海举行 关于“双碳”工作 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这四对关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这四对关系。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2023-06-09
  • 锚定“双碳”目标 坚持创新引领 中建科工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2020年,“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建科工深入学习贯彻思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决扛起央企社会责任担当,以创新业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路径。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中建科工以“学习”领题、“调研”破题、“实践”解题,进一步深化创新业务发展,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双碳”目标加快达成。

    2023-06-05
  • “碳”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新技术赋能双碳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聚焦新技术与双碳产业,5月30日,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新技术赋能双碳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院士专家及业界企业代表,作为双碳践行者和推动者,共同探讨新技术如何为各产业降碳减排赋能,共同“碳”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助力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本场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指导,中关村科服、亿欧、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中关村宽带无线专网应用产业协会、中国智慧城市百人会联合主办,中关村软件园协办。

    2023-06-01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实现“双碳”目标,这“八大抓手”要抓扎实

    “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唤深度的管理、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5月27日,在珠海举办的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

    2023-05-29
  • 协同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与“双碳”目标实现

    “双碳”行动正处在政策法制化的实施阶段,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对融入“双碳”目标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单纯治污的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或仅以降碳为指标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的片面认识。生态环境职能部门应以环境法典的编纂为契机,通过政策法规统筹、央地立法互补、循旧作新并进等方式,在立法层面对二者的目标协同提供制度指引。

    2023-05-24
  • 助力“双碳”战略落地!浦东国资首家数字能源服务商揭牌成立播

    张江智能电力是张江集团为落实国资国企改革总体要求、落实“双碳”行动,与电管家集团共同投资成立的市场化平台公司。该公司融合两大集团优势,以园区微电网建设及运营为核心,业务涵盖智慧能源管理、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投资建设和运营,将以“电力+算力”的模式,推动新能源体系建设。如通过数字微电网推动需求侧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让微电网能源系统中的“源、网、荷、储”得以互动,实现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低碳发展、降低用能成本的“三重目标”;同时,还将围绕综合能效、智慧用电、清洁能源等方面落地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2023-05-22